

香港冷氣病原因與預防方法全攻略|中西醫建議+實用貼士
冷氣病,顧名思義是指長時間處於冷氣環境,或經常進出冷熱溫差大的空間時,身體無法適應溫度與濕度的變化,而產生的一系列身體不適症狀。
- 西醫觀點:主要因冷空氣刺激呼吸系統、肌肉、關節等,引發不適。環境過乾、細菌滋生也可能導致過敏或感染
- 中醫觀點:屬於「風寒濕邪」入侵體內,耗損陽氣,導致身體運作失調,尤以脾腎虛寒者、體弱者更易中招
常見冷氣病並非急性病,但卻會影響生活品質,甚至拖慢工作效率和免疫力。
冷氣病的主要成因
1. 溫差過大
香港夏季高溫炎熱,室外經常超過30°C,而商場、辦公室和交通工具內的冷氣常設定於20至24°C,溫差高達10°C以上。當身體反覆在大溫差中轉換,容易導致血管收縮、免疫力下降,甚至感冒、頭暈、消化不良等問題。
2. 冷氣直吹
許多辦公室或家庭的冷氣出風口對準使用者,長時間直吹會使肩頸部位肌肉緊繃、血液循環不暢,導致酸痛、關節不適,甚至引發頭痛與失眠等症狀。
3. 空氣乾燥
冷氣機會抽走空氣中的濕氣,造成環境乾燥。長期處於低濕度空間容易導致皮膚乾裂、喉嚨乾癢、鼻腔不適,增加過敏與呼吸道疾病風險。
4. 冷氣機未定期清潔
若冷氣濾網未有定期清潔,會積聚塵蟎、黴菌與細菌,當冷氣運行時這些有害物質會被吹出,引起過敏、咳嗽、氣喘或支氣管炎等問題。
5. 長時間久坐不動
尤其在辦公環境中,長時間坐在冷氣房內缺乏活動,會導致血液循環不良,手腳冰冷、精神不振,進一步降低身體抵抗力。
冷氣病的常見症狀
- 頭痛、頭暈
- 喉嚨乾癢、聲音沙啞
- 鼻塞、流鼻水、咳嗽
- 肌肉酸痛、肩頸僵硬
- 手腳冰冷、關節痠痛
- 皮膚乾燥、痕癢
- 注意力不集中、精神倦怠
- 腸胃不適、腹脹腹瀉
以上症狀可能同時出現,尤其在長時間留在冷氣房或免疫力低的人群中更為明顯。
預防冷氣病的實用方法
1. 調節室內溫度
將冷氣溫度設定在25°C至26°C之間,避免過低溫度刺激身體,並考慮使用節能模式以減少溫差衝擊。
2. 避免冷風直吹
調整冷氣出風口方向,或在冷氣出風處加設擋風板,減少冷風直接吹向頸、背、頭部等敏感部位。
3. 保持室內濕度
冷氣房可配搭加濕器或放置一杯水、濕毛巾,幫助平衡濕度,防止呼吸道與皮膚乾燥。
4. 定期清潔冷氣機
建議每2-3星期清洗濾網,並每年進行一次深層清潔,防止霉菌與塵蟎繁殖,提升空氣質素。
5. 注意保暖
可攜帶薄外套、披肩或圍巾,尤其是對頸部、肩部及腰部進行保護,避免被冷風吹襲。
6. 適量飲水
多飲室溫水,有助身體代謝、保持黏膜濕潤,亦能預防內熱與疲勞感。
7. 避免頻繁進出冷氣房
若需進出冷熱溫差大的場所,可在入口處稍作停留、讓身體緩和適應,降低衝擊。
8. 保持適度運動
即使在冷氣房中,也應每隔一小時起身活動幾分鐘,促進血液循環、減少酸痛與倦怠感。
中醫食療與穴位按摩建議
食療建議:
- 薑棗紅糖水:溫補陽氣,驅散寒氣,適合早晚飲用
- 香附陳皮茶:疏肝理氣,適合胸悶、胃脹者
- 黃耆黨參雞湯:補氣固表,增強抵抗力,適合氣虛體質
- 荷葉冬瓜湯:清暑利濕,適合易濕熱體質者夏日飲用
穴位按摩:
- 風池穴:緩解頭痛、頸肩緊張
- 大椎穴:提升陽氣,祛風散寒
- 腎俞穴:強健腎氣,改善手腳冰冷
- 湧泉穴:刺激血液循環,有助驅寒與提神
冷氣病雖然不致命,但對健康與生活品質影響不可忽視。香港長時間依賴冷氣的生活方式讓我們更需注重防護。透過合理使用冷氣、配合中醫調理、維持健康生活習慣,我們可以有效預防冷氣病,享受清涼同時兼顧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