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香港冷气病原因与预防方法全攻略︱中西医建议+实用贴士
冷气病,顾名思义是指长时间处於冷气环境,或经常进出冷热温差大的空间时,身体无法适应温度与湿度的变化,而产生的一系列身体不适症状。
- 西医观点:主要因冷空气刺激呼吸系统丶肌肉丶关节等,引发不适。环境过乾丶细菌滋生也可能导致过敏或感染
- 中医观点:属於「风寒湿邪」入侵体内,耗损阳气,导致身体运作失调,尤以脾肾虚寒者丶体弱者更易中招
常见冷气病并非急性病,但却会影响生活品质,甚至拖慢工作效率和免疫力。
冷气病的主要成因
1. 温差过大
香港夏季高温炎热,室外经常超过30°C,而商场丶办公室和交通工具内的冷气常设定於20至24°C,温差高达10°C以上。当身体反覆在大温差中转换,容易导致血管收缩丶免疫力下降,甚至感冒丶头晕丶消化不良等问题。
2. 冷气直吹
许多办公室或家庭的冷气出风口对准使用者,长时间直吹会使肩颈部位肌肉紧绷丶血液循环不畅,导致酸痛丶关节不适,甚至引发头痛与失眠等症状。
3. 空气乾燥
冷气机会抽走空气中的湿气,造成环境乾燥。长期处於低湿度空间容易导致皮肤乾裂丶喉咙乾痒丶鼻腔不适,增加过敏与呼吸道疾病风险。
4. 冷气机未定期清洁
若冷气滤网未有定期清洁,会积聚尘蟎丶霉菌与细菌,当冷气运行时这些有害物质会被吹出,引起过敏丶咳嗽丶气喘或支气管炎等问题。
5. 长时间久坐不动
尤其在办公环境中,长时间坐在冷气房内缺乏活动,会导致血液循环不良,手脚冰冷丶精神不振,进一步降低身体抵抗力。
冷气病的常见症状
- 头痛丶头晕
- 喉咙乾痒丶声音沙哑
- 鼻塞丶流鼻水丶咳嗽
- 肌肉酸痛丶肩颈僵硬
- 手脚冰冷丶关节酸痛
- 皮肤乾燥丶痕痒
- 注意力不集中丶精神倦怠
- 肠胃不适丶腹胀腹泻
以上症状可能同时出现,尤其在长时间留在冷气房或免疫力低的人群中更为明显。
预防冷气病的实用方法
1. 调节室内温度
将冷气温度设定在25°C至26°C之间,避免过低温度刺激身体,并考虑使用节能模式以减少温差冲击。
2. 避免冷风直吹
调整冷气出风口方向,或在冷气出风处加设挡风板,减少冷风直接吹向颈丶背丶头部等敏感部位。
3. 保持室内湿度
冷气房可配搭加湿器或放置一杯水丶湿毛巾,帮助平衡湿度,防止呼吸道与皮肤乾燥。
4. 定期清洁冷气机
建议每2-3星期清洗滤网,并每年进行一次深层清洁,防止霉菌与尘蟎繁殖,提升空气质素。
5. 注意保暖
可携带薄外套丶披肩或围巾,尤其是对颈部丶肩部及腰部进行保护,避免被冷风吹袭。
6. 适量饮水
多饮室温水,有助身体代谢丶保持黏膜湿润,亦能预防内热与疲劳感。
7. 避免频繁进出冷气房
若需进出冷热温差大的场所,可在入口处稍作停留丶让身体缓和适应,降低冲击。
8. 保持适度运动
即使在冷气房中,也应每隔一小时起身活动几分钟,促进血液循环丶减少酸痛与倦怠感。
中医食疗与穴位按摩建议
食疗建议:
- 姜枣红糖水:温补阳气,驱散寒气,适合早晚饮用
- 香附陈皮茶:疏肝理气,适合胸闷丶胃胀者
- 黄耆党参鸡汤:补气固表,增强抵抗力,适合气虚体质
- 荷叶冬瓜汤:清暑利湿,适合易湿热体质者夏日饮用
穴位按摩:
- 风池穴:缓解头痛丶颈肩紧张
- 大椎穴:提升阳气,祛风散寒
- 肾俞穴:强健肾气,改善手脚冰冷
- 涌泉穴:刺激血液循环,有助驱寒与提神
冷气病虽然不致命,但对健康与生活品质影响不可忽视。香港长时间依赖冷气的生活方式让我们更需注重防护。透过合理使用冷气丶配合中医调理丶维持健康生活习惯,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冷气病,享受清凉同时兼顾健康。